谁都不想吃亏,可谁又能避免吃亏?
我妈拉扯三个孩子,也希望下地干活儿的时候奶奶能帮忙照看一下,却发现奶奶反锁大门坐在家里一声不响。
后来爷爷过世,奶奶便很快找了另外一位新的老伴儿,两个扁担挑着仅有的家什——几只鸡,头也不回地跟着走了,留下的就只有背影。
按今天的话来讲妥妥的没有帮扶之义,也无养育之恩,没有留下一根线头,没有带给你任何好处。
待她新的老伴过世之后,爸妈还是将奶奶接了回来,照顾她饮食起居,吃喝拉撒。
从城里回去不忘记给奶奶带些零食,做好饭热乎乎的给端过去,孙媳妇儿第一次见面给老人家洗脸洗手……
晚年的那几年奶奶跟村子里的老人家坐在大门口晒太阳,唠唠家常理短,总被人称道是有福之人。
有次去卫生间她不小心摔倒伤了腰,疼痛难忍,我妈照顾并为她祷,先前曾尝试分享好消息,老人家怎么着都不愿意,这次说来也被怜悯尽然疼痛减轻了,奶奶大喜二话不说就接受了。
打那之后有事没事就唱简单的歌,囔囔祷告,直到生命终结离开世界为止。
没生没养,没有帮扶,我却从爸妈那里看到榜样——
照顾和怜悯孤苦无依之人,让奶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为其养老送终。

这亏吃的恐怕也挺大的,回想起来也要一肚子委屈?
大卫在诗篇说:“谁能在你的帐幕里寄居?谁能在你的圣山上居住?就是行为完全,作事公义……他起了誓纵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遵照真理的教训势必看起来要“吃亏”。
以孝敬父母来讲,若用人的计量单位要么养育之恩,要么帮扶之义,两者皆无的情况下要你劳神劳心劳力,且一丁点儿好处都没有,那就你走木头桥,我走阳光大道。
可为真理的缘故选择纵然吃亏,也不更改的,眼前这一点亏父会报答,定会纪念。
因为做在需要之人身上的一切,终将会回应在我们的生命中,就像夫子曾教导做在一个小子身上,就是做在祂身上。
怜悯人的岂能不被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