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逼的一代
电话那端传来的都是无奈又不敢呐喊的声音——
为什么他们(父母)就永远把我看成小孩那样“窝囊废”?我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又千方百计阻止我,说那男孩穷,个子高,样貌帅,不稳重……
之前还那么热情说要我把他带回来一起吃饭,原来是个局。他们竟然在我面前把他奚落一番,一点都不尊重我!从小到大,我的生活和言语,都受他们摆布,在他们眼中我是个乖女孩;现在我只是想做真正的自己,他们就说我叛逆了,甚至丢了我的圣经,说是教会的人教坏我。
后来这女孩还是无力反抗父母,毕业以后回家乡教书去了,她把那段感情深深收藏起来,表面上仍然做乖女孩,却每晚都在失落中度过。
电话另一端哭了很久,然后女孩抽泣着说:他明明说爱我,怎么我说不小心怀孕了,他就变了脸,要我去堕了它!我说不如我们结婚,圣经教导不能杀人,他就撕裂喉咙怒视我,说我疯了。还说如果我不去堕胎,就分手!
后来这女孩还是没有听我们的,就去堕胎了,她以为男孩懂得珍惜,结果她慢慢知道男孩只要她的身体。可是,她却自甘被贱踏,继续和男孩一起,还同居。然后,我们再也找不到她了。

同样的深夜,同样的电话,只是传来的是不同的声音——
我很痛苦,我在宿舍的天台,下面很黑,我很想跳下去。每天吃药,但是我的心却一天一天的昏暗,每晚眼睁睁到天亮。宿友都远离我了,他们宁愿搬到其他宿舍去。我知道你很尽力帮助我,但没用的。
我在电话这端又慌张又焦急,心里不断祷告,求神拉住他。在他挂断电话前,我恳求他,多等一会,只要再等片时,天就亮。天一亮,神就会让他好起来。我并非信口开河,情急之际心里有这份确切的感动,我深信耶稣怜悯。第二天一早我收到他的短信,他还在。
又是一个深夜来电,男孩沉重地说——我不知道要怎样走下去,前路迷茫,不要告诉我“交托神”之类的话,千百遍交托了,我还没看到神开路。我毕不了业,每个学期都挂科,挂到怕,挂到没有自尊。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四年来我没有找到意义,读书干啥呢?若拿不到毕业证,我又如何面对失望的父母?
结果这男孩还是延读,但日子仍然浑浑噩噩的,我们鼓励他不如放弃吧,反正都读不成书。没想到他选择逃避,出国去了,听说选了一间很烂的大学,继续读书。但愿他找到意义,我们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深夜的电话故事说不完
还有呢,深夜的电话故事……
这些年我们都习惯了深夜的电话,真的不是刻意捏造,但是,十年来我们服事这一代的中国却足以编写一个剧本。我若再仔细回忆过去十年来他们的黑夜对白,那或许可以编写一部中国一代的“苦逼史”。
在成人眼中,这些所谓“苦逼”都是自取的,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夸大了,只拘泥于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人们把他们形容为“草莓一族” ―― 外表很好看,但是轻轻一捏,就碎了。讽刺地,正正是未能获得成人理解,他们变得苦逼。
前不久,我和这班草莓一族的学生根据“一人一故事”的概念,编排了一场心理剧。我设立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自由分享故事,他们的故事大多围绕在爱情和自己——渴望在爱情和“实现自己”的路上获得肯定。和他们一起共同创造剧本的过程,我又一次浏览他们的内心;有时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悲情,他们谈着自己的失恋,甚至第一次和人发生关系,他们分享成长的失败,被朋友出卖的痛恨等等,这个平台让他们开放地畅谈。
我安静地聆听,他们说着说着,某个时间发觉他们突然安静下来了,然后话题开始转换,对于这班有共同信仰的学生,他们开始在苦逼中看见神的恩典。后边的故事,突然转折为遇见神的故事。我被这些故事感动,尤其他们在苦逼的尽处发觉神的介入。
两个月后,我们这部剧演出了,当晚有两百位学生出席。这是一部互动的剧,透过剧里的故事引导人叙述自己的故事。当晚,当我们把灯光射向观众,观众也成为故事的主角,没有想到,学生都积极发言,坦然分享自己。
若是简单归纳这些故事,你会发觉,都是不断翻版的故事而已,每个青春时期的爱情都那样,每个成长中面对的挫败也是类似的,没什么可惊讶的。但,我在意的是“他们”,特别他们叙述的语气,不管是快乐或悲伤的,他们总是习惯采取不屑,无所谓的口吻,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解决问题,更没有企图获得答案。
说出来,对他们来说,就是无所谓,反正说了也不会被理解。其实言下之意,这些无所谓的背后都深深隐藏着得到理解的期望;同时,又惧怕。所以,自嘲和“无所谓”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至少和内心的期望保持距离就不至于失望,又可以掩饰惧怕。

与年轻人近距离接触
像我这位与这班学生差距二十年的大叔,还能够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又混在一起,我不得不肯定一下自己,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年轻。来这个城市已经进入第九年了,一直都是年轻一代的同行者。
我并不是专业辅导员,虽然也不知不觉进入了这个领域;但是,与他们同行直到他们遇见神才是我的专业。若要剖开这一代大学生的问题,那就回到起点吧——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若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形成,那就沉重多了。若要解决——中国太多问题是永远都无法解决的,这算什么呢?
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其中我服事的一个大学城,就已经有四十万人口,每个星期我走进去,几乎都被整个大学城的学生淹没。面对如此庞大的福音禾场,我常常问自己,要从哪里开始?
我选择默默与他们同行。
注: “苦逼”意指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可奈何。努力奋斗者、或是被时势所迫不得不努力着的感叹。现普遍用作感叹生活艰辛、痛苦、烦恼,亦可作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