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FP x 9:在妥协中迷失真我

文/Elaine Lo

· 性格与灵性

1. 引言:寻求「真我」是每个人的渴想

会兴起一股Mirror、Error 追星热潮,这十六位年轻人给予人的印象是真诚亲切,努力为梦想奋斗。他们虽知自己并不优秀,在今天社会追求赢在起跑线的思想,他们是落后的,但观众就是喜欢他们不气馁、努力坚持、做好自己。

另一方面他们的「真」也是吸引的地方。按真心真意行事,不戴社会要求的面具,力求做到表里合一。坚持信念、活出真我是人在种种社会压力下的渴望,而寻求「真我」亦是每个人的渴想。

透过性格工具十六型人格(MBTI) 及九型人格(Enneagram),我们可以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以「叙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 去看待MBTI 和Enneagram,人对自己性格的观察,不单是某些「客观」可量度的数值(traits),而是结合个人投入(personal engagement) 的灵程故事。

对叙述的意义,哲学家Paul Ricoeur 有以下的诠释:

「我们生活在一个暂时性的世界里,因为必须创造叙述,透过叙述我们才得以在持续变化的流变中找到秩序和意义,我们不只创造关于这个世界的叙述,叙述在我们构思自我与认同时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透过叙述,我们不但建构出行动与行动之间的特殊连结,也把我们和他人区分开来。」。1

我们每一日都在建构、叙述自己的故事,MBTI 和九型人格在混乱及碎片化的人生中可以提供方向及理据予我们更认识自己及寻求真我。

MBTI 是有关人处理眼前问题的风格,是人在无压力状况下的优先倾向,类型之间没有价值判断,没有好与坏之分。九型人格是人生价值的气质,隐藏的动机,可透视人的防卫机制及其罪性。

broken image

2. ISFP + 9号

透过课堂的学习,我归类自己的MBTI 是ISFP,九型人格是九号。

I (Introvert)内向型:关注里面世界,因反省、感觉和意念而获得动力。

S (Sensing) 实感型:使用五官收集资料,强调事实,注重实际和具体观点。

F (Feeling) 感性型:根据代入的个人观点出发,重视个人价值。

P (Perceiving) 认知型: 不介意突发事,喜欢弹性生活,注重过程过于目标。

作为一ISFP ,我沉静、友善、仁慈,敏感别人的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活在当下,欣赏目前和周边所发生的事情。自懂事以来,便相信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有任何困难都会靠自己解决,不会与人倾诉及讨论解决方法。

但当人越大及在敎会的事奉越多的时候,对「外」的活动就越来越多,例如:与陌生人分享福音、崇拜领诗、社会关顾及自动关心不同年龄阶层的弟兄姊妹,感觉不「内向」。

但原来内向型是指我们心理能力的流向(energy) 是由通过个人独处、思考来想出主意及学习,然而后天努力及环境可以主宰「外显行为」。

在辨别Lifestyles (应付外在世界风格) 时,徘徊在J (judging) 及P (perceiving) 之间。因为我在事奉及工作上都是有条理,注重细节,按部就班,按时完成任务。重新审视后,发觉这是受S (sensing) 的影响,而且ISFP 是重视关系,与人和谐共融, 避免冲突。在与其他人事奉或工作时,都以团队利益为依归,而甘愿放弃自己的自然倾向P (perceiving) ,喜欢弹性,注重过程多于目标。

记得在刚完大专课程投入社会工作时,为了配合家人的期望,自己决定放弃继续升学,大专毕业后便投身酒店行业。因为要轮班的原故,不能恒常有崇拜、团契的生活,而且工作压力非常大。

最后,决定辞职,一个人去日本旅游一个月。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透过MBTI的滤镜,我解释自己的行为是受Fi (主导功能) 及Se (辅助功能) 的影响。

Fi,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作决定,「人生最紧要够真」。在酒店工作,我要带上不同的面具去迎合不同的客人,绝对不能表里合一;

而且我深信圣经的教导,「你们不可以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当如此。」(希十25)。基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辞职是必然的选择。

独自去日本旅游也是一个很惊人的决定,因为我不懂日语,亦从来没有到过日本;而且这次旅游是非一般的旅程,我会到当地居民家中旅宿,以工作换取住宿和食物,例如:照顾小朋友、农耕。

受到Se (辅助功能) 影响,我要用经验来探索世界,活在当下,又对自然的景象、声音、气味、触感较为敏感,感到满有乐趣,对一切事物有着感激之情,容易在大自然中亲近神。2

broken image

根据心理分析鼻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的「冰山」 理论,我们大部分的思想,都并不为我们意识到的。但这「潜意识」层(subconscious) 却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经验、记忆、及抑压了的东西。于是人的需要和动机便被关在意识之外。透过九型人格,我们可以规探在「潜意识」层的气质和隐藏的动机。

在九型理论里,每种人格背后都有一种原罪(root sin),影响着个人的世界观、信仰观、关系观等等。作为九号,我敏锐他人的需要,关怀备至,又温柔儒雅。我的存在会带给人和睦及舒缓的效果。

故此,我亦曾怀疑自己是否二号。 ⼆号积极主动地了解其他⼈的需要,并改变⾃⼰。九号却没有那么主动,只是适量地容许⾃⼰被别⼈的要求牵制。关系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太亲密,亦不会太疏离。二号可以变得对⼈带「侵入性」,过份地给予,为⼈带来压⼒。九号融入他⼈之中,并分散⾃⼰的能量,以使环境变得更舒适及无压⼒。

九号的原罪(root sin) 是怠惰,是一种不希望⾃⼰的⽣活受到影响的欲望。竭力追求安舒平静的生活,不太关心切身的需要,不愿对⽣活投入太多精神和能量。我喜欢融入并保持稳定,为求感到舒适,避免冲突,若陷于冲突中,会选择退出,少坚持己见。

在工上,对于同事或上司的要求,我每每都是逆来顺受,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甚或乎,有时非自己职责范围都会照样完成,因为想避免冲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久而久之,为了适应他人的立场和要求,经常忽略自己的想法。当自己努力的成果不被接纳及欣赏时,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及情绪低落。若压力上升时,会变得抽离,麻木自己的需要。尽量不被里外世界影响,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教会,我积极参与不同的事奉岗位。「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

MBTI 中,我的「实感型」(sensing) 认知方法,叫我透过经验、行动去体验上帝的教导,加上我九号的性格,当我看见教会的需要及收到别人的邀请时,通常都会答应事奉,就算自己时间上安排有困难,为了和谐和避免冲突,自己都会一一答应。

因此,不知由何时开始,事奉变成了负担,事奉变成每日的to-do-list ,希望快快完成,事奉便丧失了,难以造就弟兄姊妹,更难说能否荣耀神。于是,追求和谐、平静带来失焦点的事奉、自我价值的怀疑及忽略自己的需要,满足别人而迷失自己。

我表面长期保持随和及迁就人,但内心却已波澜澎湃,感觉自己像火山般,外面不能看透裹面的战斗,直至一天爆发出来。这些表面的和谐平静是更深层次的堕落,被罪辖制捆绑。

「 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赛三十15)在神的故事里面,真正的得救在乎归回安息,回到神的家。要重新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而那真正的平静是人的灵在神的怀里安息,这份平静安稳唯有神才能赐下的恩典,要得到这恩典是要经过忍耐和专注的等待。

就如圣经里面教导我们:「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加五10)「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诗篇三十七7)「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神;我的救恩是从他而来。」(诗篇六十二1)

我们要做的是放下一切,只要上帝。透过灵修祈祷成为与上帝的亲密契合,因为祂已在爱中临在我们中间,这等候是值得的,因为这恩赐珍贵无比。

broken image

3.让上帝的话更新生命故事剧本

九型人格是⼀个开放式的系统,它能结合不同的宗教或哲学模型。

从基督教的角度,九型的救恩以及其相关成长的向度,是不完整(incomplete) 的。九型能够描述⼈拥有某种执着倾向的形式,但它没有为⼈提出带有超越性的理想⽅向。它的确提供了⼀些⼈的⼼理机制、框架、视野或轮廓,但它并未提供⼈可借以认识天⽗上帝的机制,以至成长的⽅向。

然⽽,唯有借着上帝的话去叙述⾃⼰的⼈⽣,我们才能既整合又突破MBTI 及九型的视野,更新我们的⼼思意念。全面更新我们生命的剧本,必须取自神的话语,即整本圣经。

基督教着重理性思考,研读整本的圣经。当中更正教的人论和罪论是按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的观点,即人是失落的,不能自救,全靠神的恩典、预定和维护,人才能得救;不像天主教在中世纪逐渐采取的伯拉纠 (Pelagian) 主义,或半伯拉纠主义观点,即人是良善的,可以行功德,并因寻求神而得救。

更正教认为教会的最高权威是唯独圣经,不是教会的遗传或解释;人得救是凭着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基督,而不需加上功德、礼仪、或圣母马利亚;人与神之间是有直接个人关系,不需教士或教皇作中介,人人皆祭司。

基督徒个人的灵命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可以借着认识圣经、属灵操练来更新生命,回复神的样式。「人若对自己缺乏认识,他就不能真正地认识神。」3

这句话可说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认识神的重要途径:就是需要认识自己的人性。 MBTI 和九型成为我们叙事的语言,让我们认识在「意识」层及「潜意识」层的真我。

透过灵修祈祷,人与神的互动,让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罪性,有否偏离上帝,有否被自己的核心动机取代上帝。

broken image

4.结语:归回神的家

每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独一无二的故事。人与人与神之间的相处使故事有机会互相撞碰、影响、建立。我们透过叙述各人的故事,建构出行动与行动之间的特殊连结,也把我们和他人区分出来。

MBTI 及九型人格是一种故事的语言,让我们更认识自己和他者日常生活的处事风格,人生价值的气质,隐藏的动机,人的防卫机制及其罪性。在我们越来越认识自己的同时,亦加深我们对神的认识。

「自我认识」是灵命成长的必经阶段。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但神爱世人,神喜见我们认罪悔改,归回神的家。

在头脑知识上,我们认识上帝(to know God)。透过属灵操练:读经、祈祷、灵修,在圣灵的引领下,用经验认识上帝的同在(to experience the presence of God) 和其拯救。

属灵生命的成长是由看见自己的罪、以自我为中心,到认罪悔改、以上帝为中心及敏感上帝的临在的学习过程。

最后,用诗篇十九篇12-14 节来作结语及自我提醒:「谁能察觉自己的错失呢?求你赦免我隐藏的过犯。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就完全,免犯大罪。耶和华– 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

Footnotes

1.区祥江:《不想上错班:个人职业心理分析》(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2),页117。

2. Sandra Kerb Hirsh and Jane Kise, SoulTypes: Matching Your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ath , (Minneapolis, Augsburg Books, 2006), 54.

3.《基督教要义》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