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全城因她们骚动起来。妇女们说:“这是拿娥米吗?”拿娥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娥米(“拿娥米”意思是“甜”),要叫我玛拉“玛拉”(意思是“苦”)。因为全能者使我受尽了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使我受苦,全能者降祸于我。你们为何还叫我拿娥米呢?”
拿娥米从摩押地回来了,她的媳妇摩押女子路得跟她在一起。她们到了伯利恒,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
~圣经和修版《路得记》 1:19-22

虽然以利米勒由于错判了神的心意而使他和他的家族崩解——他和他的儿子付上了性命,剩下妻子拿俄米和两位媳妇;然而,有一件事是永远不受动摇的,那就是没有任何事可以使神的爱与人隔绝。
眼看这个家族濒临瓦解,化整为零了,拿俄米也预备好打发两位媳妇离开,自己孤独终老算了。故事却突然发生了逆转,这个逆转连拿俄米也没察觉,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看见神的爱在暗中修复这个家庭。
是的,在我们知道自己做了不合神心意的决定以后,我们要为这个决定而付出代价,我们也以为神就要我们为这个错误而继续承受刑罚了,可是,原来没有,祂在我们没有察觉下暗中预备着使我们复原的故事。没有任何事哪怕我们违反了神的心意,可以使神的爱与我们隔绝。
拿俄米没有回避她的苦难,包括她和她丈夫当初做错决定而离开了圣地,她决定回到那个起初之地去。家乡的人要如何看待她,她也无所谓了,她坦然承认,她不再是从前那位拿俄米了,她把自己叫“玛拉”,她知道如今的凄惨遭遇是出于神,当她称呼自己是玛拉时,不是说她把责任归咎神,相反,她十分勇敢,又坦然地告诉别人她的现实。
其实玛拉那样做是冒险的,因为很可能会遭受其他妇人的异样眼光,有些人会继续定罪她,认为她现今的遭遇就是神的刑罚,有些人连安慰和同情的话也没有,就带着教训的口吻告诉对方悔改吧,有些人则什么也没说,像一位旁观者,表示同情地看着玛拉,但他们什么也没做。当然,也有人有意无意之间嘲讽几句。
可是,后边的故事告诉我们,家乡的人都接纳拿俄米,他们没有说任何话,但却默默为拿俄米做了一些事。面对苦难,特别是由于违反了神心意而带来的苦境,拿俄米的不回避和坦然给了我们启发,她回到神圣之地,坦然她的处境,她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但她向神表达她此时需要神的帮助和怜悯。
神的怜悯在她和路得还没回到家乡时已经动工了,当他们回到伯利恒,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当她以为她空空地回来时,神却以“收割大麦”的场景欢迎她,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逆转了。神要赐给她一个丰收的故事。